回到主页

生命哲学在当代艺术中的践行

当代实验艺术的生命哲学解读―――以法国当代艺术家米歇尔•布拉齐个案为例

摘要:笔者试图以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知觉记忆”、“意识流”、“绵延”、“时间记忆”等生命哲学概念为理论线索和依据来解析法国艺术家米歇尔•布拉齐(Michel Blazy)视觉艺术作品;同时也用当代实验艺术的视觉传达角度来反证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文章选取了艺术家米歇尔•布拉齐的《柳橙皮雕塑》、《喷泉泡沫》等几个装置艺术品进行剖析和阐释,推导其创作中的生命哲学,死亡与生命循环,时间流的存在与延绵,空间与共生能量的深层联系。

关键词:装置艺术、生命记忆和生命知觉、空间、能量

Keywords: installation art, life memory and intuition, space and energy

  • 关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米歇尔布拉奇艺术作品里的生命哲学思考

1,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西方20世纪艺术思想。

生命哲学是广泛传播于西方各国,并贯穿于20世纪的哲学流派。它是一种试图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宇宙,甚至解释知识,或经验基础的唯心主义学说或思潮。生命哲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是在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生命进化学说,以及法国居约的生命道德学说的影响下形成的。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法国哲学家,也是西方现代思想的奠基者之一,在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法国唯灵论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文笔优美,思想富于吸引力,曾获得一九二七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柏格森认为人的生命是意识的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使人置身于实在之内,而不是从外部的观点来观察实在,它借助于直觉,而非进行分析;他主张理性和科学只能把握自然,却不能涉及生命本质,这是因为意识状态的性质杂多不同于形成的数量杂多。为了重新发现这个基本的自我,如同并未变质的意识所设想的自我,就必须把内在的和生动的心理试验从其显示被折射的紧接着在通知空间中凝固的影像中抽取出来。这意味着,柏格森重视直觉对于生命的把握的重要性。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它对种种理性主义认识形式的批判和冲击,对于人类精神解放有着重要意义,因而不仅成为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重要哲学基础,而且对20世纪之后的现代艺术和科学也影响很大。笔者认为柏格森哲学中所强调的创造性、直觉、非理性、无意识等问题正是现代派艺术中最重要的理论问题。例如,在物我关系上,以直觉代替外在的观察是现代派艺术与文艺复兴以后艺术的主要不同之处。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之后的西方艺术,已经不再满足于把艺术作为描写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工具,而要寻找一种途径,即把艺术本身作为目的,又能充分表达出自我对世界的看法。这就需要艺术家把表现的立足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在的观察转向内心的体验和发现,从寓意的情节性表达转向潜意识、非理性的表达,从理性的标准化艺术转向不断创新的形式变化进程。这是艺术性质的变化(反映─表现),艺术对象的变化(客体─主体)和艺术方法的变化(观察─直觉)。柏格森正是用哲学的语言论证了这种变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的哲学为20世纪初西方艺术的转型提供了最明确的思想基础。

2,米歇尔布拉奇和他的用超市购买来日常有机物或无机物创造出的生命艺术

欧洲著名当代艺术家米歇尔•布拉奇(Michel Blazy), 1966年出生于法国摩纳哥,现在巴黎生活和工作。他曾在巴黎东京宫、凡尔赛宫等多个具有重要学术性美术馆举办过个展。他是法国当前最为独具一格的装置艺术家,2008年马塞尔••杜尚奖[1]得主。他的作品擅长运用易变质的有机物质或是日常用品为材料,创造出强调有机能量和非线性时间轴概念对比的实验艺术作品。他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那些瞬息即变的生命现象,自然的本能和人造的经验,依据时间变幻中物质的状态,由此分解产生的生命和消亡,构建出一个瞬间即逝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物质的千变万化永不消减的生态循环,隐喻着生命存在的瞬间和永恒。作品中偶然、随机、脆弱却延绵的表达,强烈具备生命哲学在艺术中践行的特征。同时,他的装置艺术作品也具有典型的难以解读,难以收藏和归类的特质,这也是实验艺术家对当今艺术市场化、商业化提出质疑和挑战。

米歇尔•布拉奇用于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大多来自超市里的食材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如超市里的意大利面条、街头随处可见的大垃圾桶、吃剩下的橘子皮、巧克力、会发芽的大豆、小麦粉、土豆泥、棉花、捣碎的蔬菜等等。这些材料通常都具有日常性、易腐性和有机性等特点。他把这些日常物品放进了艺术的创作,搬进了大雅之堂的美术馆,并且根据这些材料的特殊性,进行了不同的造型组合和处理,赋予这些来自超市的食材日常物品全新的生命意义和艺术价值,用多元的组合方式创造出一个个感性的生命故事,构建出由日常材料所畅想出的新的完整的生命和死亡的变化过程。

 

[1]Prix Marcel Duchamp杜尚奖于2000年在ADIAF(法国国际当代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以及当代艺术收藏家的倡议下设立。每年颁发给一位工作或居住在法国的卓越成就的当代造型或视觉艺术家。奖项于每年FIAC(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期间颁发。这一奖项同时也以法国艺术推广者形象出现,并通过Mori Art Museum举办的“法国窗户”透过杜尚奖看当代艺术”展来推广法国艺术。

米歇尔•布拉奇和柏格森对比图

布拉奇的艺术品:当代艺术创作à直接材料à超市食品à日常用品à造型艺术à装置空间布置à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意识哲学à唯灵论à纯粹延绵à内在时间à主体意识à直接材料à宇宙意识à差异哲学à两种多样性à生命哲学

交集:生命本质、生命现象的意义、生命存在与情感、生命循环、直接材料、纯粹延绵、知觉体验、异域、意识

  • 米歇尔•布拉奇作品的生命哲学解读

从以上对比图可以看出米歇尔•布拉奇的艺术品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有着众多的交集点,笔者在本文中选取知觉体验、异域和意识这三个人方面重点阐述。

(一),现场:展厅里的生命能量,知觉体验,死亡的生命循环和场域。

个展览现场

2007年的冬天,在巴黎的东京宫[1]这个欧洲最重要的当代艺术馆,迎来了一次特别的展览。东京宫原本是1942年法国政府为了举办巴黎世界博览会而兴建的一幢宏伟建筑,由于当时面朝的大街叫avenu de Tokyo(东京林荫大道),故取名为东京宫。它是目前欧洲引领着世界当代艺术潮流的现代艺术集中展示地,同时也是最有活力和充满幻想的艺术家们的阵营和实验地。世界各地最重要的优秀艺术家几乎都在东京宫留下过足迹。包括陈箴,王度等许多著名的华人艺术家都从这里走向辉煌,东京宫把他们的艺术展现给世界。而这一次呈现的个展是当时41岁的米歇尔•布拉奇,也正是在这次个展后的次年,他获得了马塞尔••杜尚奖。

在这个展览的现场,观众可以看到由巧克力做成栩栩如生的公鸡母鸡;由意大利面条做成的巨型“pate man”蘑菇人形雕塑,还有几只小麻雀在啄食面条;由正在腐烂和已经腐烂掉的柳橙皮做成的装置;正在冒芽生长的大豆沙发椅;往外不停冒着白色泡沫仿佛有了生命一样的垃圾桶;美术馆十多米高的墙面上大块大块卷起斑驳皲裂的墙皮。。。观众仿佛走入另一个时空,在这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或者可以说,观众像是一个异物走入了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内部空间,而同时又融入这个生命体内部,和这些艺术品成为一个生命能量的整体。

柏格森认为,人类与世界打交道的模式是:纯粹记忆(“灵魂”或精神)—记忆—知觉—身体(行动中枢)—纯粹知觉—物象(“物质”世界或宇宙),这是一个活生生的运动。在这个模式中,在身体或知觉点这个交界的地方,物象不断地被吞噬成记忆,但是在这个吞噬过程中,有一种“注意”存在。这个“注意”一边把我们带到新的物象,一边又回归记忆深处搜寻某些与新物象相似或者相关的记忆。这就形成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知觉认知体系。而展厅现场的物象构成一个又一个能量体无时不在地提醒我们这些关于我们的记忆与知觉体验相交之处所呈现出的生命的终点、死亡的起点。艺术家用那些日常材料创造出一个这样生死循环的能量场域,引领我们去体会艰深却又似曾相识的知觉体验。

  在当代实验艺术领域里,场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展出的现场氛围中,观者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这个场域的运动变化。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曾经撰文讨论过西方美学与艺术的场域。而从柏格森的论著中,我们更可以看出,在艺术的展出现场,观众与展品之间的交互所带来的知觉体验已经不仅仅是此刻彼时,而是开启了一个经验与记忆叠加的多线性时间轴。在艺术家呈现的这个展览现场,时间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被打散。如柏格森所说,在缺失/存在、可能/现实、无序/有序的概念比较中,它开启了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二)异域:《柳橙皮雕刻》腐烂变质内部的异质性与绵延

 

[1]东京宫原本是1942年法国政府为了举办巴黎世界博览会而兴建的一幢宏伟建筑,由于当时面朝的大街叫avenu de Tokyo,故取名为东京宫。是目前欧洲引领着世界当代艺术潮流的现代艺术集中展示地,同时也是最有活力和充满幻想的艺术家们的阵营和实验地。

柳橙皮雕刻

这件装置作品在视觉感官上看起来让人十分不适。这是压榨过后的柳橙皮一个个重叠组合成的这件蘑菇型的《柳橙皮雕刻》 装置作品,耗时为4年。从2003年到2007年的巴黎东京宫[i]个展,布拉奇每天累积他压榨过后的柳橙皮。布拉奇为这件作品提供柳橙皮素材,而真正介入创作的“艺术家”则是时间,是时间雕刻出它们从色泽、质感到带给人的知觉感受的变化全过程。这件雕塑作品的生命是从第一片柳橙皮以橙黄鲜嫩的颜色被放上托盘时开始,柳橙皮中含有的淀粉、蛋白质和水份,让霉菌和虫卵在其中逐渐生长发育,发霉变黑,直至腐烂。而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柳橙皮被接着叠加着放上去。四年后,在2007年布拉奇的个展中呈现给观众的时候,这件作品“仍然在运动中、变化中,他创造着、实现着,不断产生新的东西来,正因为如此,他才是异质性的”。[1]与此同时,观众参与进这件作品,观者的生命成为了这件作品的另外一个时间轴,与此作品既有相融合交叉的时间线,又有各自不同的绵延走向。柏格森认为,延绵就是在实践中运行不息的生命冲动,它创造一切。自然、宇宙的创造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不断表现着不可预测的新奇。

 

[1]《差异与绵延---柏格森哲学及其当代命运》,王理平,p.96.人民出版社2007-05

 

 

(三),意识:《喷泉泡沫》的知觉与记忆

broken image

在展出的现场,观众的目光首先会被巨大的洁白色方形泡沫吸引,再往下一看原来是平时常在路边看见的巨大的绿色垃圾桶,它们是这些巨形泡沫的容器,呈黄金三角陈列。随着目光的停留,人们会暮然发现,这些大泡沫团竟然在垃圾桶里还在不停地生长着,缓缓地蔓延至展厅的地面上,那些长得快的泡沫有些已经随着空气和时间的介入消失了,而垃圾桶里的还在源源不断地往外冒着。虽然缓慢,但却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泡沫的生命现场的萌芽、生长与消逝。那些消失了的记忆循环重复在生长的知觉记忆中。当这些元素聚集在一个整体的现场中时,泡沫如同一个个小小生命在运动中、变化中,他创造着、实现着,不断产生新的东西[1]。而在这里泡沫成为一种“介质”[2],这是一种能够分割和计算时间的介质。正是由于这个介质,巨大的垃圾桶、巨形洁白的泡沫、包括现场的观众意识与记忆都成为这个展出空间里非线性时间的生命能量场,赋予了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无机物体鲜活的生命意识。柏格森认为,世界之生命就是世界之意识。意识同生命,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识。与其说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它赋予某个“主人”,还不如说意识就是一个“主人”,它是它自己的“主人”。它就是“某物”本身。[3]

作品中在运动变化的代表纯洁的白色泡沫和代表肮脏的垃圾桶两个符号性的元素,这个作品中带给观者感知已经超越了它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象征性意义。柏格森认为,运动过程是世界的本质所在,人的思维如果不能反映这种运动就等于不能认识实在。概念符号是静止的、固定的,而事物却是流变的、运动的。人的理智在习惯上追求明晰化,并总是企图把时间上的流变化为空间上固定符号。如我们常用刻度表示时间,用图表表示某项事物的发展,都是把时间空间化的表现。运动所经过的空间点可以为理智所捕捉,并化为符号,但空间点本身不是运动,用空间点的连接只能构造出运动的路线,但不能重构运动本身。在地图上可以标出轮船航行的路线和方向,但和轮航在海上的真正航行相比,地图只是大致的、静止的象征物,而真正的航行运动则充满着冒险和种种偶然事变,具有无限的丰富性。运动特有的丰富性、复杂性是不能通过静止的符号重构出来的。

柏格森在《时间和自由意志》中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胆的小说家,把惯有性的自我所组织得很巧妙帷幕揭开,把逻辑表层下的基本荒谬性向我们指点出来,并在这系列的简单状态之下指出千百种不同印象的无穷渗透(而这些印象一被人们加上名称就即刻不再存在):如果有这样一位小说家,则我们将称赞他,说他对我们的了解比我们自己还较透彻。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位小说家把我们的情感散布在一个纯一的时间内,又用言语表达情感的种种因素。仅仅这一事实就可以证明,他自己所献给我们的也不过是情感的阴影而已。可是他把这阴影排列成这一个样子,致令我们猜疑到那把阴影投射出来的原物具有异乎寻常的、不合逻辑的性质。被表达出来的因素其本质是矛盾,是互相渗透,他把这种本质多少表达出来一些,因而促使我们进行思索。我们受到他的鼓励,就把那个介于我们的意识和我们自我之间的帷幕拉开了一会儿。他曾把我们引到我们自我的真正面目之前。”[4]

他在这里力图解决一个矛盾:既然语词符号都是遮掩了真实,那么文学艺术又怎么可能通过语词符号来传达真实、表现真实呢?他认为好的艺术作品虽然仍是一套符号系统,仍是“情感的阴影”,但它特殊的形式却能使我们“猜测”到情感活动的丰富性。好的作品的符号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符号,因为它出自艺术家直觉的感动,又能唤起观众的直觉、感动和想象,它是超出了逻辑的、理性的一般符号的特殊符号系统。

总之,柏格森试图告诉我们人类太注意积累知识,但除此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异域还没有开发。打开另一扇窗,异样而神秘的感受扑面而来,那是能创造奇迹的生命冲动,延绵不断,朝向各具特色的“单子”(莱布尼兹语),才能享受自由和幸福。或许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扇窗户就是艺术创作,破除定见,攀越藩篱。当代实验艺术与传统古典艺术创作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艺术家们不再只关注美学和技巧,而更多的是作品所呈现出的对看似已经成为共识的定论的质疑精神和重新思考的态度。从广义上说,当代艺术的创作异于传统艺术创作的对美学和技巧上的研究,当代艺术更多的是一种提出问题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过程,而从事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们也因此具备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Bergson,oeuvres,PUF,1959

[2]《差异与绵延---柏格森哲学及其当代命运》,王理平p.96 人民出版社2007-05

[3] Henri Bergson,Introduction générale du cours de philosophie,PUF, 1992.

[4]尚杰《归隐之路》p43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06

[5]莫伟民 姜宇辉 王礼平 《20世纪法国哲学》 人民出版社 2008-09

[6] Bergson,Les deux sources de la morale et de la religion, 1938 PUF,Paris,1948

[7]柏格森《材料与记忆》肖聿译,华夏出版社 2003

[8]柏格森《时间和自由意志》吴士栋译 P90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收稿日期]2013- [修回日期]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林苒,1981年出生于福州,集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厦门大学新媒体艺术在读博士。

Interpretation on Philosophy of Life of Contemporary Experimental Art

--- Case Study on French Contemporary Artist Michel Blazy

LIN Ran

Keywords: installation art, life time, the lifecycle of death, life memory and intuition, space and energy

Abstract: Based on French philosopher Henri Bergson's Intuition,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Duration, Time Memory and other conceptsin philosophy of lif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visual art works of French artist Michel Blazy and prove Bergson's philosophy of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mporary experimental art. 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and interpretsOrange Peel Sculpture and Bouquet Final the installation art works of Michelle Blazy, so as to deduce the deep relationship between death and life cycle, existence and duration of time stream, as well as space and symbiotic energy reflected in his creation and philosophy of life.

 

[1]王理平《差异与绵延》p.96 人民出版社2007-05

[2]Henri Bergson,Oeuvres,PUF,1959,p.62.

[3]Henri Bergson,Introduction générale du cours de philosophie,leçon 3e sous le tire de la philosophie des sciences,à Clermont-Ferrand,1887-1888,Cour II,PUF,1992.

[4]柏格森《时间和自由意志》吴士栋译 P90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