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 卡勒,法国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她生于1953年的巴黎。工作和生活于巴黎。
一直很难去界定她的创作。摄影家?电影人?作家?造型艺术家?社会学家?观察者?我觉得她更像是一个提纯生活细节的女魔法师。 她用了几乎所有的媒材进行创作。她把女性的细腻,女性的敏感,女性的点点滴滴的感性融入艺术品呈现给观者。那些极具她个人特质的窥探,参与,隐私,暴露,公开,让人分不清现实与臆造,各种复杂的情愫互相渗透,交融,创作出的细腻的诗情现实主义作品,每一次都能直指你的灵魂深处。
《担心》(SOUCI)--- “别为我担心。”
在意大利综合主馆里,索菲 卡勒作为总策展人罗伯特·斯托独立邀请的艺术家,展出了这件作品《担心》(SOUCI)。
![broken image](http://user-assets.sxlcdn.com/images/386852/FoOxlY3ZZIf7pU4DxaLHyS58sbHP.jpg?imageMogr2/strip/auto-orient/thumbnail/1200x9000>/quality/90!/interlace/1/format/jpeg)
![broken image](http://user-assets.sxlcdn.com/images/386852/Fph0nXzfj5ss-0iwVJRmIGSpxA0d.jpg?imageMogr2/strip/auto-orient/thumbnail/1200x9000>/quality/90!/interlace/1/format/jpeg)
进入她的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幅年轻女性的肖像,旁白:“2006年的2月15日,我同时接到两个神秘的电话,一个是威尼斯双年展的邀请,另一个是我得知,母亲只剩下一个月的生命了。我和母亲聊起来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时,母亲说:‘那个时候,我恐怕已经不在了。。。’。”
接着我们步入展区的另一个空间,墙上的银幕,一个老妇躺在暖暖的阳光中,枕边鲜花相伴,被褥上一个小狗公仔。录像从的弥留时刻一直到她安详的离开。
另一面墙上挂着像碑文一样的叙述:
莫妮卡想要最后一次看海。
一月三十一日,星期二,我们来到了卡堡,最后一次的旅行。
翌日,“为了不留遗憾的离开。”她最后关照道。
她看了一遍让 艾薛诺的书《哈维勒》,最后的阅读。
一个曾经仰慕了她很长时间的陌生男人来到她的枕边,最后的相遇。
她安排了葬礼的仪式,她最后的节日。
她亲自挑选了葬礼的裙子---海蓝色带着白色的花边,最后的梳妆。
最后拍的那张照片里她做了个鬼脸给她的墓碑,像要在墓志铭中告诉大家:“我已经厌倦了。”
她为她的葬礼写了最后一首诗。
她记下了自己在蒙巴纳斯墓地的地址。
她不愿意死去,她强调这是她生命中第一次感到不是不耐烦的。
她留下了最后的泪水。
临走前,她不停的说:
“这太奇怪了,这太愚蠢了。”
她最后一次听了莫扎特K 622单簧管协奏曲。
她最后的愿望是带着音乐上路。
她最后的遗言:“别为我担心。”
“担心”她的最后一个词。
她最后的呼吸,大约在15点02到15点13分。
![broken image](http://user-assets.sxlcdn.com/images/386852/FrLt6BDYOW4Nm67kxjiIuvkuyab2.jpg?imageMogr2/strip/auto-orient/thumbnail/1200x9000>/quality/90!/interlace/1/format/jpeg)
一个关于死亡,亲情和人生的故事。女艺术家饱含着对母亲的眷恋用非常纪实的手法完整性和细节性的记录了母亲莫妮卡从从容的面对死亡,到临死前的不安,再到最后安详的离去的整个过程。
一个让人看得鼻子酸酸的作品。短短的观看时间让人迅速的走进了她的生活,她的故事,和她一起面对死亡,面对离别,面对她所面对的一切,感受她所感受到的一切。
索菲 卡勒的另一件作品在法国国家馆里,今年她同时也代表法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来到法国馆的位置,发现展馆门前的法国国家名被抹去了,大红的圆柱形门墙上用法文写着“prenez soin de vous”,没有任何其他语言的翻译。法兰西民族一如既往地骄傲气质赫然摆在你的面前。
正如索菲 卡勒在意大利综合馆里作品叙述都是用法文原文,而英文,意大利文的翻译版本卑微的躲在角落。在这里英文作为公共交流语言,意大利文作为对主办国的尊重,法国馆方都考虑到了,但作为法国人对自己语言的自豪感却更加溢于言表。
![broken image](http://user-assets.sxlcdn.com/images/386852/FjiE4XjmP-Wjyaop7w6wETaERaPy.jpg?imageMogr2/strip/auto-orient/thumbnail/1200x9000>/quality/90!/interlace/1/format/jpeg)
《保重》prenez soin de vous
对于这个作品名,我认为艺术家擅长的具体又细腻的表达感情。而这句话里的 “保重”和“治疗”双重含义在法文字面意思的暧昧倾向。用于一封绝交信上,则字面带有“有病早治”这样的潜台词。故而,用中文的“保重”一词在这个作品名的翻译上还是有所缺失它的内在多重含义的。
这个故事源于
“ 我收到一封绝交信。
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回复。
就像他并没打算让我回信那样。
这封信结束于这样一句话:“保重”。
所以,我提取了信中的最后这个词“保重”。
于是我咨询了107个不同职业的女性。
分析,评论,游戏,舞蹈,演唱,研究
帮我去理解,
用我的角度来理解。
一种和过去决裂的方式
治疗我。。。(保重我)
索菲 卡勒以她一贯的对艺术认真执著的方式邀请来的每一个人的演绎用录像形式完整的记录了下来,展示在你面前。
![broken image](http://user-assets.sxlcdn.com/images/386852/ForzeOqQs34mnevXXYKgIdDuavyM.jpg?imageMogr2/strip/auto-orient/thumbnail/1200x9000>/quality/90!/interlace/1/format/jpeg)
这是一个歌唱家在自己身上打着节拍,把这封绝交信唱出来。
![broken image](http://user-assets.sxlcdn.com/images/386852/Fh5lEh9VD4BMdI6z1xCQTT8D3ZFs.jpg?imageMogr2/strip/auto-orient/thumbnail/1200x9000>/quality/90!/interlace/1/format/jpeg)
法国性感女星拿着信,饰演了一个“绝望的主妇”。
![broken image](http://user-assets.sxlcdn.com/images/386852/FrO98tjg-PDnGtIWS0xkrs01HvJx.jpg?imageMogr2/strip/auto-orient/thumbnail/1200x9000>/quality/90!/interlace/1/format/jpeg)
《情迷六月花》的女主角,影星玛丽亚-德-马德瑞奥斯Maria de Medeiros用这样一个特别的姿势在沙发椅上念着这封绝交信。
![broken image](http://user-assets.sxlcdn.com/images/386852/Fn8U4lekbpKlRmsLMWBcZhRaFTqy.jpg?imageMogr2/strip/auto-orient/thumbnail/1200x9000>/quality/90!/interlace/1/format/jpeg)
摇滚乐手用电击它演唱绝交信
![broken image](http://user-assets.sxlcdn.com/images/386852/FpEs1rdL04DcaHHTXCLMV9d77ckX.jpg?imageMogr2/strip/auto-orient/thumbnail/1200x9000>/quality/90!/interlace/1/format/jpeg)
印度舞蹈演员用传统印度舞的肢体语言来演绎。
![broken image](http://user-assets.sxlcdn.com/images/386852/Fqnhxcn8AfTYn1SGIZNLseDC1nbd.jpg?imageMogr2/strip/auto-orient/thumbnail/1200x9000>/quality/90!/interlace/1/format/jpg)
用哑语演绎
![broken image](http://user-assets.sxlcdn.com/images/386852/Ftcg_kDha2H-Vo4XrLlCJQCWtPCk.jpg?imageMogr2/strip/auto-orient/thumbnail/1200x9000>/quality/90!/interlace/1/format/jpeg)
盲文版的绝交信
![broken image](http://user-assets.sxlcdn.com/images/386852/FvFDsabTQt8NhhS23COBZcbKTaxF.jpg?imageMogr2/strip/auto-orient/thumbnail/1200x9000>/quality/90!/interlace/1/format/jpeg)
条形码版本 和 摩尔斯电码版本
![broken image](http://user-assets.sxlcdn.com/images/386852/FjmjbdwZWWfMbHjwUQA4ayeJ8d35.jpg?imageMogr2/strip/auto-orient/thumbnail/1200x9000>/quality/90!/interlace/1/format/jpeg)
这是一个中学教师收到信后对这封信的语法和措辞的纠错修改,并附评语。
索菲 卡勒以她一贯的对艺术认真执著的方式邀请来107个不同国籍身份职业状态的女人。替换了她的位置收到一封绝交信。并把当时的状况用录像形式完整的记录了下来展示在你面前。
她将‘绝交’这一极度细腻复杂暧昧的情感分解成107份而这107份拆开的情感一起展示则一份具体而清晰的解读。表达了107份不同又难以表达的情愫。
整个展馆充满了107位不同身份女性对这封绝交信的演绎记录。艺术家的认真精神值得人钦佩收集来的不同人群的态度涵盖面非常之广代表性也非常强。
而我却发现同样的内容用视屏的形式一一在液晶显示屏中回放同时在墙面空间中又悬挂着影片中的纪录图片。这对观者来说就略嫌重复累赘了。但想到此次法国展馆策展由艺术家丹尼尔布翰Daniel Buren担任就不由得会心一笑了。重复元素在丹尼尔 布翰的艺术创作中简直如同水和鱼的关系一样。显然这样的布展非常具有丹尼布翰的个人特质的。 而这样的个人特质出现在别人的展览中否合适呢?
107个女人同时演绎同一种状态---这已经一个非常重复的元素。而苏菲 卡勒在这相同元素中寻找微妙的不同107份不同而促成人与人的差异这个世界的复杂。这才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
想象一下苏菲 卡勒像个女魔法师不停的在那口艺术魔法大锅里搅拌着你的愤怒我的失落她的颓废他的傲慢。。。搅拌着搅拌着搅拌着。。。
附: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1938年出生于法国布罗涅-毕昂古。从六十年代以来,他以竖带交替条纹{白色与其它颜色,条宽8.7cm}作为他的视觉工具,应邀在世界各地现场创作作品无数,无论是短暂的还是永久的。1985-1986年为巴黎皇宫创作的"两个平台"[或称之为"布伦柱"]作品。丹尼尔·布伦在2005年春天在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个展,引起巨大轰动。2004年法中文化年之际,丹尼尔·布伦在北京的天坛举办了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