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风暴来临时飞行的风向标

第五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

二零零七年的的盛夏,水城威尼斯密布的水道里阴影中照例穿梭着两头尖尖的小船,身着蓝色水军服的船夫摇橹泛起一丝清凉,地中海的堪蓝色分散成细细碎碎地在建筑物间穿城而过,直灌进我们的脑海里,而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汹涌而滚烫的热潮。无数的当代艺术爱好者欣赏者,艺术家,策展人,记者,学者,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涌出,齐聚威尼斯,使优雅的威尼斯在这么一个瞬间,猛烈绽放出她熔岩般的艺术热情。

六月里我们迎来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盛会之一-------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Esposizione Internazionale d’Arte La Biennale di Venezia )。它的展出时间为2007年6月7日至11月21日。与第五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一同到来的还有同为世界三大艺术展览之一五年一届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kassel 12),瑞士举办的第38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38/Basel),十年一届的德国明斯特雕塑展(skulptur projekte munster 07)。

四个同时举办的重要展览位置图
这四个大型展览非常难得的十年一聚,在今年同时举办,而在这4地之外,不远处的艺术重镇巴黎,柏林,阿姆斯特丹等地,任何时候都有着水平不俗的重要展览,今夏欧洲艺术之旅掀起热潮,艺术爱好者齐聚欧洲,穿行在这欧洲的腹心之地,风暴来临,交流肆虐,艺术横行。

威尼斯双年展成立至今已逾百年,作为世界上唯一采取国家馆形式的大型艺术展览,成为一个展示与检验各个国家当代艺术发展状况的舞台,因而比一般展出凝聚了更多的热情与关注。甚至于,每一届威尼斯双年展都吸引了大量的未被收邀的艺术家也自行来到威尼斯,观看展览之余也热情的向记者与观众展示自己的行为艺术。威尼斯作为世界上最富盛名的旅游城市,任何时候都汇聚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加上本届双年展的举行,威尼斯周边地区数量庞大的旅馆都已爆满。

威尼斯无尽的人流
在此处添加文本段落

威尼斯为了双年展的举办,在主岛东侧绿园城堡(Giardini)建造了占地惊人为数众多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场馆,长期作为双年展的主要场地。近年追加开辟了地处双年展的北部的军械库(Arsenale)作为本届双年展的另一处主要展馆。俯览威尼斯,其本岛的地形接近一尾游鱼的形状,威尼斯双年展的两处主要场馆用地占据了这条鱼的整个尾部,南北接海的整个地区,加上城区岛内星罗棋布的为数众多的小型国家馆,个人馆,本届双年展把整个水城威尼斯变成了艺术的狂欢之地。

我们从到达威尼斯,到乘坐飞机离开,安排了五天时间,其中整整三天的时间,我们每日从开馆时间到闭馆时间,早出晚归的观看双年展的展出,直到离开之时,我们都没有办法看完展出的全部场馆,只能意犹未尽的离开。

本届展览从整体的展出规划到各个场馆的具体策划,艺术家的安装到展出的指示,资料等细节安排都表现得相当成熟并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展示了非常多优秀的作品。

场馆数目众多,并且相对独立,风格各异,有的展示的是成名已久的艺术家,有的推出新人,有的沿用总策展人的主题,有的另外选择主题。于是,在观看时,艺术家的指向和作品的水平展示出巨大的差异,在展馆间穿行经常会突然迎来较大的感受差异,有时影响之大,令人难以接受。在观看这样的展出时,需要更频繁的清空自己的感受才能够开始试图进入另一位艺术家的思维,于是更快的消耗掉了观众的精力与注意力,容易使人疲惫。幸运的是,威尼斯双年展拥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我们细细品味作品之后,水边小坐,仍觉得许多作品的余味在感觉与理智之间震荡不绝。

作为评论,介绍不是重点,虽然我们拍摄了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绝大部分作品并收集了展馆提供的详细资料,但我并不在此为您详细介绍整个展出。我只进入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几个具体方面,与您共同进行细致的探讨。接下来我对我将长期使用的分析图表进行简单解释。

图形化的切入

------图表系统的解释

  在《风暴来临前静止的风向标》中,我在艺术这个无限的领域中寻找出一个确实的点,作为我评论的基础。

 每一件艺术品都拥有艺术家的指向性,而艺术家都使用作品作为传达的媒介。因此,艺术家都对其作品进行了思考与取舍,这些痕迹是明显并可以沟通的。而且艺术家们都加强并突出其中的某些痕迹使交流变得更清晰。这些作品中经过艺术家明显加工取舍的痕迹就是观众在理解作品时寻找艺术家指向表达的切入点,可以用以锁定交流所处的语境。评论每一件作品时,我都将从艺术家所加强突出的的部分进入以寻找作品中艺术家的侧重点。之后,我将采用每件作品附加评价图表的评论方式,希望改变模糊的艺术评论方式使之带有实质性的观点。我希望这样的评论方式将使我的观点阐述变得直观且具体。

  我将艺术家的指向分为八个完整并循环的方面,也就是观众的八种切入方向,所以,分析图表拥有八个项目。图表中从“逻辑”起,从左至右的八个项目为:

  1. 逻辑,观念的逻辑完整,作品是否侧重以结构的逻辑为表达方式,逻辑是否完整。
  2. 观念,作品以其本身的结构配合,传达出的观念。
  3. 系统,观念的系统构筑,艺术家的一贯追求是否构筑着独特的系统,作品是否其系统构筑的重要一环。
  4. 观点,观点的表达,作品是否带有艺术家鲜明的观点指向。
  5. 元素,感觉元素的创造,作品的感受元素创造是否是作品的独到之处。
  6. 感觉,作品本身所传达出的感觉是否强烈。
  7. 配合,感觉元素的配合,作品用以传达感觉的元素是否互相配合,是否能够形成完整的感受。
  8. 状态,状态的再现与给予,作品是否致力于再现一种状态,是否能把状态传达给观众。

  实验性与实践性为作品最重要的评判方式,是每一个项目的评价内容。

  每一个项目的都是相邻两个项目表达的重要手法。而在图表中每一项的多寡使我们很直观的了解艺术家的侧重,而红色图形偏离红心的方向及形状可以使我们清晰的知道艺术家创作该作品所采用的风格,艺术家的创作思路。比如,倾向于观念性的作品,红色图形从中心向上方突出;而表达生存状态与感受的作品,红色图形在中心点的左下方。

红色图形大并不表示作品好,图形大的作品是各项数值都很均衡的作品,艺术家是以一种成熟的状态,稳重而面面具到的态度进行一次积累。而个别数值突出而其余数值缺少的作品,艺术家是使用了侧重表达的手法使交流变得清晰,并使自己的指向更加突出,舍弃了一些艺术家认为对强化主题无益的创作角度,使作品获得一种倾向,势能,一种艺术语言的张力。

  右边为简单的项目数值解释。

  首)数值最高的项目,作者与作品的主要指向与优点,

  次)数值第二的项目,对作者指向的辅助,

  末)数值最低的项目,绝非作品的缺点,指作者有意,或作品无意间放弃的侧重。

  另)附加补充非正常状态的项目。

  推荐度为最高项的数值结果,而并非各项的相加。因为,艺术家的探索方向由艺术品评价图表的最高项说出,而其实验是否成功,是该艺术品的存在理由。作品的价值在于其优点,缺点不是欣赏的切入点。

  推荐程度是个人的主观意见,与任何其他单位个人无关。

  评论不能传达作品,作品本身才能表达自己,作品必须亲自观看。在这里向辛勤创作的艺术家致敬。

接下来让我们真正进入威尼斯双年展。对每一个展出,我们都必须首先进入的第一个重要作品,也就是策展人的展出主题。

感觉与思考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第五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展出主题

第五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罗伯特·斯托

在展出之前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罗伯特•斯托(Robert Storr)表明,他决意在本届展览上破除威尼斯双年展数十年来对主题的迷信,不再让主题成为影响所有作品的中枢观念,也不再让过于宏大的主题导致展出内容过于宽泛。我们看到罗伯特希望这样的决定将使本届双年展的细节将更加丰富、力度更集中、展览方式更独到,不再是苍白口号下的作品堆砌,而是血肉丰盈的有机整体。

艺术展览由一片寻求自由打破常规的风气进入到松散的重新构筑中。本次展览的策划看似宽松,但实际上使策展的难度大大增加,罗伯特试图破除这样的惯例:“使用一个生硬而且宽泛的题目实现对展出控制。”这使每个策展人必须更多的介入艺术家的作品从而达到对展出的规划,对每个分展的策展人是一次实力的考验。如果失败,展出将呈现思想的一片凌乱,作品互相干扰;如果成功,展出与作品将更加自然且更加有力的结合。于是我们在展出之前就一直期待着届时能仔细品味到策展人的匠心独运。

带着万众瞩目的悬念,雪藏的展出主题在展出之前揭晓。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用感性去思考 – 以理性去感觉。 艺术现在时》(Think with the Senses – Feel with the Mind. Art in the Present Tense)。

双年展的主题横幅

本届双年展的主题的确不再沿用以往的惯例,不再是一种影响作品指向的口号式的主题。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是罗伯特•斯托针对往届威尼斯双年展的问题所做出的尝试。根据以往的经验,许多受邀的艺术家都在双年展之前就早已决定了自己所展出的作品,而并不根据策展人的意图进行全新的创作,仅仅是根据展出主题进行调整或是根本就放弃与主题的结合。

这样难以协调的外在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是:由于这是一个众多著名艺术家共同展示的盛会,部分成名的艺术家不愿意冒险进行新的尝试,而更愿意展示一些成熟的作品。或者说,有些艺术家所坚持的创作方式与策展人所提出的主题难以协调。部分艺术家愿意将自己已经准备的作品进行调整以适应策展人的指向,而这样的改变方式很可能破坏作品思路的完整性,容易使本来完整的作品变得有缺陷或者牵强。本来这样的协调问题策展人是可以通过对邀请对象进行研究,进行筛选来调整。但这样的一个超大型展览拥有非常庞大的作品数量,展出的指向与艺术家的研究方向之间的协调难以控制。

《用感性去思考 – 以理性去感觉。 艺术现在时》这样的题目很聪明的避开了对艺术家作品的指向进行协调,选择了对艺术品的欣赏方式,艺术家对待艺术的态度去进行整理。这样的主题的确很大程度的避开了对艺术家的干扰,好处是使艺术家能够不受不兼容的主题打搅,使观众能够在不受策展人强横指向的干扰下欣赏作品。坏处是本届展览中许多展厅一如既往的思路混杂。策展人在主题指向这方面的放弃是一种无奈的以退为进的小小进步。策展人放弃引导艺术家集中在某些方向进行尝试,而改为让艺术家自行决定展示自己带有个人特质的风格与尝试。策展人在具体问题上的放弃使本届双年展失去针对性的力量,而获得一种自由展示的开放的心态。这取决于策展人的艺术理念,我也很乐于见到双年展尝试采用不同的态度来构筑与观众的接触面。

本届主题对于作品指向的组织能力非常的宽松,但该题目并非形同虚设,这仍然拥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这像是一句策展人艺术的诠释,而就如同许多艺术的定义一般,价值在于其隐藏着着的微妙部分。

题目是,《用感性去思考-以理性去感觉。艺术现在时》,“艺术在现在”作为结尾,加强出展览对“现在”的关系,这是一种关注现实与敏感于当代的姿态。

题目中“感性”,“理性”,“思考”与“感觉”这四个词使用了比其他7个词大很多的字体进行强调,作为题目的关键词。而且这四个词的组合方式还采取了错位的组合方式,进一步加强。

错位很明显------感性无法作为思考的副词,而理性作为副词也并不能够与感觉相配合。把这个句子里“感性”,“理性”,“思考”与“感觉”这四个关键词以其合理的用法重组成一句完整的句子,应该是:感性的去感觉受以获得思考所需的信息来源,而理性的去思考以寻找感觉的感知元素。

而策展人使用错位的方式组合这4个词把它们更紧凑的结合在一起,除强调此四个词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性之外,更加强调出了它们的结合方式与前后关系,这就在正常句子之外又产生一个新的观念包含其中:当代艺术中感觉与思考之间进一步的紧密结合,而且,这个结合不是指艺术作品同时拥有感觉与思考的解读方式,而是指,感觉以达成思考,而思考以达成感觉这样的结合解读方式。这与单纯的感觉或思考有本质性的不同。

在当代艺术里,单纯的感觉或思考这种理解方式能够解读绝大部分的作品,其中也不乏著名的大师之作。而,思考以后才能感觉的或者感觉以后再思考才能解读的作品,都是经过严谨的“再发展”(develop),并且非常重视创作作品各个部分结构配合的作品。这就不是一种普遍都在使用的创作方式而是一种强调复合结构的创作方式。这一来使得展出的题目由宽泛进入具体,也就使我们解读出策展人的指向。

这是一个宣言,他宣布的内容与本届参展的艺术家的创作指向无关,而是向观众宣布,策展人希望以及重视的艺术方式并且也是策展人选择艺术家的评判标准。虽然这种选择标准非常宽泛,而且由于展出的过于巨大,许多作品也如往届一般没有符合策展人的主题。但我们看到了在该主题之下,威尼斯双年展呈现的不同之处。

由于策展人的指向,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相较其它同时举办的展出,拥有更多艺术家思维深入与结构控制严谨后的作品。也因此,展览的作品整体体现出非常高的水平,这也就从结果上印证了策展人艺术观念的归纳组织能力与其展出主题的存在价值。凝聚着更多感觉与思考的复合结构,使本届威尼斯双年展这一本艺术的词典愈加的厚重精深。

《52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分析图表。

威尼斯双年展主题作为当代艺术重要的艺术理论课题,作为进入双年展的第一件重要作品,映射影响了整个双年展所有的艺术作品,是分析参赞大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重要部分。其思考及观念对今后的艺术理论,艺术展出造成重大影响,是本届双年展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所以,我不得不使用了大量篇幅分析展出的主题,并深入具体的字义。

由于展览的主题其观念性,我对主题的分析不得不分拆重组。当代艺术与哲学难以分割的关系使哲学与艺术的界限变得互相重叠,而当代哲学对字词概念越来越精密的探讨影响着艺术,使观众对观念艺术与艺术观念的字词分析不得不日益精细入微。而策展人在其主题上的文字表达使我们必须谨慎的深入才能进行理解并分析评论。

接下来让我们掀开主题这个观念的幕布进入展览场地。

在主题的思考之外,本届双年展策展的各个细节安排也展示出其优秀成熟的一面。在分散各处的展馆附近路口处都有颜色醒目的标识进行引导,主要展区里拥有为数不少的大型指示牌并拥有较为清晰的地图。资料供应较为齐全,标志标识清晰,各个展览场地基本都经过仔细的修整,配套设施齐全。缺点是分散在外的国家馆个人馆地图供应不足,造成一定混乱。总体而言,双年展的布展情况令人称道。

本届展览的两个主题馆拥有着大量的著名艺术家及其优秀作品,但是由于主题馆过分的复杂及其混乱,我将不对主题馆这个单位进行详细评论,其中部分展品将会在之后的几个主题评论中与大家具体探讨。

我们先进入绿园城堡内的第一个展馆,也是本届双年展最受好评的展馆之一,西班牙国家馆。因篇幅关系我在下一章中仅为您具体评述其中的第一件作品------《失重》。

封闭在小小灯泡之内震撼世界的企图

------第五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曼纽埃尔.维拉日诺《失重》

与主题馆拥有数十名艺术家上百件作品的繁杂不同,许多国家馆个人馆的参展艺术家都在五人以下,加上其策展人提出或再演绎的主题,艺术家们拥有更多的空间安排自己的作品,观众们拥有更多的距离去整理自己的思路。许多展馆显示出其精炼的清晰与力量。其中,西班牙国家馆四名艺术家其出众的作品,策展人优秀的编排,使西班牙国家馆展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吸引了众多艺术观赏者流连于此,并赢得了各国艺术媒体的好评。

在本章内我仅为读者评论该馆内的一件出色作品,曼纽埃尔.维拉日诺(manuel vilarino)的作品《失重》(ingravidez)

曼纽埃尔是装置艺术家兼摄影师,55岁,热爱哲学,诗歌,神秘学。 要讨论其作品便不能完全离开双年展的主题更不能脱离其展馆策展人的主题,西班牙馆的主题是:《天堂碎片》(paraiso fragmentado)。一个重视诗意,韵味,历史与梦幻的题目。

曼纽埃尔.维拉日诺(manuel vilarino)的作品《失重》(ingravidez)
曼纽埃尔.维拉日诺(manuel vilarino)的作品《失重》(ingravidez)

在西班牙馆的入口处,走过写着展馆主题的墙壁,进入一条短短的昏暗走廊。走廊上方悬挂着一枚普通无奇的白色的灰暗灯泡,走在走廊里,奇怪的听到“梆梆梆”的撞击声,抬头发现,有人在灯泡内非常用力地躲脚。

该装置的安装有几个非常优秀的设置。

昏暗的走廊里,自这个灯泡是主要的光源,其光亮程度远低于正常的光亮的展厅,也高于视频展馆的黑暗。在进入走廊前后,光线模拟了一个日常生活经常能够接触的环境,很好的摆脱展览馆给予观众的距离感。

作品设置在观众必然会路过的走廊,并且在进入走廊前是处于展馆外较嘈杂的环境,使观众在进入其设置的场景后才不经意间发现其作品的存在,使观众能够在发现之初就已经与作品零距离的接触。

由于这些微妙的控制有意的调整,我们可以确定,该作品不单单是灯泡和声音,整个走廊才是艺术家的作品整体。

灯泡中的脚的形象逼真,也许很少有人在商场透明的夹层地面之类的地方看过楼上所站人的足形,但我们看到灯泡里的足影都可以确定这是一双灯泡里的人类踩在地板上的脚。跺脚的动作并非有节奏的机械重复运动,其跺脚的频率显得随机自然,两脚一下下的分别抬起落下,多次起落后落脚点自然的略有移动。伴随着跺脚动作的“梆梆”声,与落地的时间一致,丝毫无差。动作与声音是那么的吻合,以至于让人产生声音必然产生自跺脚的错觉。

“梆梆”声的来源隐藏得非常非常之隐蔽,可能通过不同音源的共同作用来排除掉音源被发现的可能。我作为一个非常细致的观察者,趴在墙壁各处及四下移动试图寻找音源都无法成功,这是艺术家一个非常成功的设置。这样的精心安排使我可以逆推其对其指向的重视,也是身临其境之人必然会得到的感觉元素:在灯泡里的人开始跺灯泡时,在场观众的眼睛和耳朵必然同时得到两个不同的信息,眼睛得到的信息是“梆梆”声来自灯泡,而耳朵得到的信息是“梆梆”撞击的是我们所处的空间。这绝不是作者无意产生的信息分裂,因为能够在灯泡内安装如此复杂作品的技术支持下,要在灯泡内或灯泡顶上安置隐蔽的音响绝非难事。

艺术家有意在设置灯泡中人的装置之后,使用声音元素把其攻击的空间映射到观众所处的空间。观众在感受到封闭的小人攻击空间的疯狂之后错愕的发现,小人攻击的是我们所处的空间,这就给出我们艺术家非常具体的指向,艺术家要交给我们的,是一种对封闭空间的排斥感受。由光线引导的,由声音错位产生的,艺术家希望我们体会的是其试图震撼乃至破碎一个文化概念另一领域的的企图,一种试图撞击文化或领域来改变我们所处空间的企图。

该艺术家拥有非常出色的电子技术,并把其出色的技术有效的组织进作品之中。他所使用的声音技术很好的为作品的艺术目标服务,并很好的隐藏了其技术能力以免干扰其表达方向,有关声音的技术安排,除非是我这样有意破解的评论者,普通观众是不会注意到其对作品声音所使用的特别技术支持的。如果使用了很特别的技术而没有很好的掩饰,观众会把注意力用于观察其技术的使用而忘记了体会其作品意义,从而无法真正体会其艺术价值。同样在这点上,其灯泡内的小人装置其独特的安装技术则等于向观众提出了一个高难度的技术问题,有点过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某些使用高超技术做出的作品,难免会导致如此疑问,这一技术作为该作品的中心装置,无法避免其产生的技术疑问对作品进行干扰。

最后谈他所采用的作品名称,失重是一个简单的题目,试图将我们走廊,经由声音的错位,经由题目的联想,拉离我们所处的空间。并且,该题目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情绪的指向。但失重这个词又过于特别,和其真正意义相比对其作品其他部分出色的表现力没有得力的配合,显得虚弱累赘。

曼纽埃尔.维拉日诺的这件艺术品带给我们一个总策展人希望给我们能够拥有的艺术享受,在感受其作品震动环境之后,我们感性的拥有了几个复杂体验;在思考这几个体验之后得到其为我们带来的空间或文化的问题;在思考了其问题后我们联系自身或再进入作品感受,不禁对作者的细腻安排,指向与感觉的配合,会心一笑。

《失重》分析图表